国内外大学信息查询

2020-06-24 来源:hao86 南京大学梁莹 南京大学
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

一篇系统性失败的论文

根据中青在线王嘉兴的一篇报道《青年长江学者与她“404”的论文》,梁莹早在苏州大学念硕士期间,就抄袭缩写厦门大学陈振明2001年的论文《转变中的国家公务员制度——中西方公务员制度改革与发展的趋势及其比较》,然后连题目都没有改,就发表在2002年的《南京工业大学学报(社会科学版)》第3期上,这篇文章在维普期刊网上已经不可见(404)了。

但这是一篇“系统性失败”的论文。首先,这篇论文还有一位苏州大学的合作者,叫刘伟红,但这位位列第二的合作者对这篇“几乎全文抄袭连标题都懒得改动”的文章,没有提出任何异议,堂而皇之地将自己的名字列在上面。这一例子在学界就算不能制霸“不以为耻、反以为荣”榜单,进前十总是没问题的。

其次,当年《南京工业大学学报(社会科学版)》的编辑们居然就让这么一篇抄袭的文章发表在自己的期刊上了。期刊声誉与未来兴衰紧密关联,不容小觑。尽心尽力的编辑往往把经手的每一篇文章都视同己出。但很显然,《南京工业大学学报(社会科学版)》的编辑们并不以此为意。相反,他们勇于展示自己的不专业,不认真,不负责。

最后,梁莹从苏州大学拿到硕士,转到南京大学念博士。苏州大学把住了自己毕业生的质量关吗?当然也没有。文章抄袭,不管从哪个角度说,即便不开除的话,硕士是肯定不能给了啊。现在搞得硕士学位跟白菜快要烂了似的。

从合作者,期刊编辑,到苏州大学的老师,但凡有一人注意到梁莹早期的学术不端的问题,及早介入,劝其悬崖勒马,或许结局就大为不同了。这一篇抄袭论文,只不过是层层考核体系失败的一个例子而已。

2.层层考核为什么失败

第一个问题:博士导师何以未能识别劣质博士?

但梁莹事件体现出的系统性失败比上面指出的要严重得多。首先,先作为梁莹的博士培养单位而后作为其用人单位的南京大学,在考核上是双重失败了。周其仁以前写过一篇《考核学生质量的困难》,解释过何以考核学生有没有学到知识是一件很难的事情。比如说一个博士写一篇题目很大的博士论文,例如“农村市场化”之类的,到底从什么角度我们能拍着胸脯说这个博士是货真价实呢?是博士论文部分章节发表了?还是论文评上什么奖了?

我们说博士质量考核,或者更广义的学生质量考核,都面临知识产品考核的困难。也正因为困难,所以才有层层考核,希望用一整套体系来保证考核是有效的。而从经济学的角度看,考核到底由谁承担成本,会极大影响考核的有效性。

梁莹博士毕业的时候,博士导师黄健荣肯定要承担考核的成本,或许还包括一些同学的口碑评价,接下来是学校,教育主管机构,以及用人单位,这是一连串的考核。与本科阶段教师通常难以因材施教不同,博士阶段导师常理上会与博士生有更长时间的接触,因而也更有机会解决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问题。也就是说,这梁莹要么“路遥知马力”,要么“日久露马脚”。

博士导师考核当然也可能出错,例如说三年里面授机宜的次数屈指可数,那么完全就可能看走眼。但还有博士论文这个产品的质量可以看。当然,导师也可能十分繁忙,忙到没有空通读全文,那自然就不能有效考核。

那么黄健荣是不是属于这种情况呢?如果你这么揣测黄老师,黄老师将会用和梁莹合作的论文啪啪打你的脸。

据不完全统计,仅2004年,两人就合作在《社会科学》杂志发表了《构建问责制政府:我国政府创新必由之路》,在《南京社会科学》杂志发表了《论问责新政:多维理论之考察》,在《江苏行政学院学报》发表了《建构我国的问责制政府: 理论基石及路径选择》,以及在《学海》杂志发表了《论我国第三部门的成长与社会资本的构建》等文章。

这么说,黄健荣应该是知道梁莹的“能力”的,而且行为上也并不反对这种制造论文的模式。当然了,林子大了,什么鸟都有。以南京大学之大,出几个不负责的博士导师,也没有什么奇怪的。只是这黄老师大概是进一步把梁莹往坑里带了一把。